
来去自如的文字作文
在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,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,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。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来去自如的文字作文,欢迎大家分享。
爸爸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本百科全书,我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了起来。突然看到一个实验——来去自如的文字,我非常感兴趣。扫了一眼做实验的材料,知道家里没有碘酒和柠檬汁。于是我拿上零花钱去超市买回了一瓶碘酒和一个柠檬。万事已俱备,现在开始做实验。
准备材料:面粉,水,盘子,棉签,碘酒,纸,勺子,柠檬汁。首先,将面粉和水倒入盘子里。面粉和水的比例是1:2,然后用勺子按顺时针方向轻轻地搅拌成糊状。看到这些面糊,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妈妈做红糖馒头时和面的情景。
这时,我用一根小小的棉签蘸了一点黏糊糊的面糊,用舌头添了一下,“真难吃”!最后,我用蘸过面糊的棉签在白纸上写了“强贝足球”四个字,写完后我把它拿到阳台上晾干。为了防止被风吹跑,我找了一本书压在纸上。十分钟后,字果然就不见了,真奇葩。
过了一会儿,我把晾干的纸放在桌子上,换了一根干净的棉签蘸上一点碘酒擦拭在刚才写字的白纸上。见证奇迹的`时刻到了,字迹又一次出现在白纸上。然后,我来到厨房用刀把柠檬一分为二,把柠檬汁滴在字上,过了一会儿,再一次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,字迹又飞走了。
朋友们,是不是有点难以相信啊!你们想知道知识怎么回事吗?现在由我来解释实验的 ……此处隐藏3958个字……,我仍不懂你,阳。
??,??
就这样,算是永远告别了那些日子,而那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才刚刚流淌起来。 如今,当我和现在的高中同学们一起站在操场上说着《阿房宫赋》、背着三角公式时,我想起了那个“谁”,想起了那个和“谁”静坐操场的我,全定格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,细细寻过去看,才恍然大悟,原来,阳从来没有难以捉摸,只是因为那时的我们太像。而说起来,我必也是她曾遇见的那个“谁”吧!
懂一个人不难,只是需要一些时间,需要一点距离。
同学的佳作给学生以特殊的亲切感,因为它是自己也曾经“参与”过的,有着真切感受过的“写作经历”,所以,利用好这些资料,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着极其有效的作用。
距离最近的“高度”,才是学生“跳一跳,可攀摘”的“高度”。
我在每次作文后,总会选择15%的优秀或良好的文章打印出来,给学生作“范本”。 两年中,我的学生积累了自己参与写作过的同学“优秀”、“良好”等次的作文约180篇,这些范文,为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“最佳案例”、“最佳范本”。也是同学们两年写作过程的记录。
两年中,我的72位学生中,有27人34人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。
这样,在确立作文主题“友情”和作文方法“细节”、“形象”的学生作文之前,学生已经学习、感知了大文豪与文学青年之间,大观园中的主仆之间,大自然中的人与燕之间,以及最熟悉的同学之间等多种“友情”关系;在“再现”过程中已经感悟了“细节”、“形象”等方法和作用。
其实,在一个“周期”内不只是上述的四次“再现”,而是围绕一个“主题”、若干种方法的多方面,多角度的若干次“再现”。
这就是作文指导的一个“周期”。